【江苏经济报4月23日】作为主要专利发明人,拥有有效国内专利80件,其中有效国内发明专利77件,拥有有效国(境)外专利23件;近3年申请国内专利88件,其中发明专利86件,申请国(境)外专利52件。专利产品近5年在江苏累计销售额9亿元,利税额1.9亿元,出口额516万美元,专利许可及转让金额1133万元。在调理食品干燥、油炸和速冻高效优质调控及节能减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及产品性能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过中国专利优秀奖、江苏省专利金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是一份关于威尼斯432888can教授、第三届江苏省专利发明人获得者张慜及其团队的成绩单,也是一簇高校科研成果在食品行业抽芽拔节开出的“创新之花”。
思维前瞻
探路个性化、智能化食品创新
身材匀称、个子偏高,一副透明边框眼镜,外穿一身白大褂……在威尼斯432888can生鲜食品加工与保鲜实验室见到张慜时,他正在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电脑中的建模什么规格?这种形状多久可以成型?”“3D打印的材料除了紫薯泥还尝试了哪些?”
踏实严谨、认真细心、鲜活开放是张慜身上鲜明的标签,而这样的学术风格自其读书时期便积习渐靡。
1986年,张慜在原浙江农业大学读硕,导师因拥有良好的数学功底,时常会将数学模型等结合至农业工程课题研究中。在跟着导师一块做生物菌种的远红外干燥研究时,张慜对食品干燥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位导师既是我研究方向的引路人,还让我知晓学术研究也可以新鲜有趣。”
伴随活跃开放的学术思维,张慜早在“十三五”期间便开始构思智能化、个性化产品。“这是未来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现在很多烘焙店开始运用3D打印进行蛋糕裱花、图像显示等就是很好的说明。”
张慜告诉记者,他们正研发生鲜食品智能加工与品质监控相关技术,基于生鲜食材开发未来食品,未来将主要结合材料特性调控、新型物理技术协同研发先进增材制造技术,解决现有生鲜食材3D/4D打印的应用难题,并基于生鲜食材3D/4D打印开发既有科学意义又同时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未来食品。“目前正和扬州冶春品牌尝试适用航天领域的迷你型食品;而个性化定制产品方面,比如老年人吞咽困难就设计容易咀嚼的,针对儿童特点就打印形式丰富的。”
另一方面,先进智能监控技术的研发也与山东、无锡等地食品相关企业、智能科技公司等开展合作,将通过智能化手段对果蔬干燥加工过程进行品质监控。“这部分设想将智慧手段运用到实际生产线,在自动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准的智能化控制。”
牵手市场
破译传统行业创新“密码”
回顾张慜和团队的闪光路,离不开一所高校与一个产业的“牵手”。
硕士毕业后,张慜攻读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在此期间,他跟着导师做脱水蔬菜产业化课题,全程参与了一家对脱水蔬菜有需求的黑龙江企业建厂、生产、稳定品质等过程。“这时候算是与企业开始建立产学研联系。”而在原无锡轻工大学做博士后时,依托该校与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所等模式,张慜与企业的联结更为紧密。
“食品学科是应用学科,如果不跟企业联合做点事情,就‘死定’了!”这句无锡轻工大学老校长、威尼斯432888can首任院长等前辈说过的话一直印在张慜心里。他深知,高校发明不能只沉睡在抽屉里,要与企业多联动,这样科研成果才能发挥高价值。
海通食品集团在全国设厂区,江苏徐州是其中之一。该集团每年食品生产量达10万吨,其中国内份额占40%以上,出口业务涉及海外多个国家,是国内龙头企业,也是业内知名的出口导向型果蔬加工企业。在果蔬及其调理食品的干燥、油炸等方面应用了张慜团队的专利技术,企业稳步发展。
张慜告诉记者,果蔬食品加工制造业在我国占比很重,全国果蔬产量一年大约7亿吨,果蔬加工量每年也占到1亿吨左右,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而这样庞大的产业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前景,对创新发明的需要自然不会少。于是,在已有基础上,他和团队将研究方向确定侧重在果蔬、调理食品的加工、干燥、油炸、速冻等方面,并围绕相关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创造发明。
瞄准痛点传承革新,传统行业得到了转型突围。在果蔬及其调理食品干燥方面的代表性突破技术实现了高效物理场辅助的高效节能干燥,干燥后品质均匀度达90%以上,干燥能耗下降约50%,干燥效率显著提高,申请授权了10多项海外发明专利,为龙头企业在他国生产及产品出口提供了知识产权保护;果蔬及其调理食品油炸方面的8项发明专利突破了微波、超声波等高效物理场协同的真空油炸装置及高效、低含油率油炸系列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调理食品油炸存在的效率低、均匀性差、含油率高等行业难题;果蔬及其调理食品速冻申请并授权的6项发明专利,解决了目前果蔬速冻存在的速冻效率低、能耗高、解冻果蔬品质差的行业难题,主要发明专利目前已许可无锡海核装备公司等5家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企业出难题、高校做支撑是我们现在的一种模式,这种市场驱动创新的模式,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地生根,也让高校与企业的手牵得更紧。”张慜说。
任重道远
高校知产保护需多方合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创造发明的承载体之一,更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作为高校发明人,张慜深有体会。他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走向国际市场之后,更加不能小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对于高校发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将专利工作与创造创新相结合,一方面注重为产业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回归到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以专利为突破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坦言:“这些年我国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效有目共睹,但这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比如,高校缺少专门运维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队伍,高校发明人既要专注研发又承担了成果推广转化应用落地等工作,耗时费力;再比如,高校大多是与企业联合开发并由企业研制市场产品,专利高价值无法更好地体现;等等。
“而这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与龙头企业联合研发,申请共同专利;另一种是独立研发,再去转化推广。虽然后者难度更大,但目前通过项目形式与专利事务所共同培育高价值专利可能是一条可行之路。”张慜说。
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报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3233134660/c0b5b84402000v9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