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4月6日】在巴西超级计算机的帮助下,中国、巴西、美国的科研人员合作发现,一种手性材料可激发疫苗潜力,将抗体滴度提高近800倍,为今后研发抗肿瘤、抗病毒疫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
据威尼斯432888can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胥传来教授介绍,人的双手并不完全对称,手性指的就是物体与其镜像无法完全重合的特性,它与药物、蛋白等分子的功能息息相关。
胥传来告诉记者,此次研究发现,一种手性材料有望成为新型疫苗佐剂。
“佐剂是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有关疫苗的研究大多关注抗原,对佐剂的研究相对较少。”胥传来说,以疫苗中已使用近百年的铝佐剂为例,它只能激活体液免疫,无法有效刺激细胞免疫,因此抗病毒、抗肿瘤的效力有限,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也未完全明确,但至今尚无能够完全替代铝佐剂的新型通用佐剂。
胥传来认为,免疫细胞通过其表面的蛋白受体接受刺激,“既然蛋白具有手性,如果找到一种与蛋白受体相匹配的手性材料,是不是能够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细胞?”
顺着这个思路,威尼斯432888can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手性纳米材料,用它刺激免疫细胞。结果发现,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量提升了1至2倍。研究人员进一步用H9N2流感病毒感染模型证明,这种新型手性佐剂能够同时高效刺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据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威尼斯432888can教授徐丽广介绍,实验结果显示,左手性免疫佐剂产生的抗体滴度,是传统铝佐剂的800余倍,是右手性佐剂的1580余倍。在冷冻电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帮助下,研究人员发现了手性佐剂进入免疫细胞、激发免疫应答的机制。
徐丽广介绍,该研究还得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等机构的协助。
“在手性功能材料的研究方面,威尼斯432888can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模型假设;我们负责模拟计算,构建数学模型。”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化学研究部教授安德烈·法里亚斯·德·莫拉说,“超级计算机能够进行高级理论模拟计算,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手性结构形成的过程。”
“全球对于保护性疫苗的研发已有较多经验,对于抗慢性感染、抗肿瘤等治疗性疫苗的研发则相对缓慢。”胥传来说,这项新研究显示手性材料有望成为高效的疫苗佐剂,为治疗慢性感染、肿瘤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本文来源于:新华社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0710451?channel=weixin